—1—
3P的概念
生產準備過程,也稱供應過程,是制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生產的準備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用貨幣資金購進原材料、固定資產等生產資料,形成必要的生產儲備,這時資金就由貨幣資金形態轉變為儲備資金形態。
這一過程的主要經濟業務是因進行物資采購而引起的與供貨方的貨款結算業務、增值稅業務、支付采購費用和計算采購成本等。
3P = Production Preparation Process(生產準備流程)

它是基于團隊工作法,融入精益原則及工具來設計優秀產品和的方法,將產生出:
- 最佳的品質
- 最低的成本
- 設定的需求數量
- 最短的制造時間
生產準備流程(3P)是整體精益設計方法中的一部分,即采用跨職能團隊方式去改善新系統中的任何缺陷,其中包括質量功能展開(QFD)、設計評估和投產后跟蹤。生產準備流程的好處在于采用跨職能團隊方式、快速測試建議方案和在流程與產品設計中嵌入精益制造原則。

在3P設計工作中,團隊思考設計的不同選項和工序實現的不同方式,由此去除較次等的方案。當然這需要具備一定基于TPS的精益生產設計原則,通常稱為16條軍規。
—2—
3P精益設計的16條軍規
1. 生產準備要如電光火石
2. 為物料的流動設計布局和機器
3. 使用増加型的設備
4. 使用易于切換的設備
5. 使設備容易移動
6. 使用基本的、通用的設備
7. 窄型員工操作站
8. 員工可以在設備布局內流暢的操作
9. 消除設備循環時間的浪費
10. 使用可以在小型靈活的流動生產線上應用的設備
11. 垂直的流動生產線
12. 按節拍生產(拉動)
13. 內罝快速轉換
14. 設備銜接,便于取放
15. 使用多條,理順的生產線
16. 逐步實現自働化
采用鉛筆和紙繪制不同的選項,稱為PAAG“流程掃視”,即考慮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在備選方案外選擇設備和工序解決方案。

—3—
生產準備流程和早期傳統選擇單個設計然后“丟給下一部門”方式完全不同。傳統的方式無法確保投產后流程能力能夠滿足要求,同時設計產能也無法在投產開始階段達到,雖然設計了作業單元但其物流沒有仔細考慮,作業指導沒有完成,目標成本無法達到等等問題。
大多數企業采用3P解決這些問題中的某一個。有些企業用于降低設備成本,或重新設計流程實現單件流。如果企業面臨上述的問題,可制定相關政策如果有下列5大原因的任何一個,即可采用生產準備流程:
1. 新產品開發
在盡可能早的階段讓設計者學習精益。
2. 資本性投資設備審批
沒有實施3P之前,不要簽署任何資本性設備投資審批。
3. 產品設計變更
在沒有進行3P評估之前,不要批準任何產品變更。
4. 產量面臨巨大的改變
如果還沒有采用精益設計生產流程,這是第二次機會。
5. 工廠搬遷或改造
如果打算搬遷工廠,你最好先進行流程精益化。